导读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允许人们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或制止不法行为。然而,在实践中,如何界定正当防卫的界限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2017年的“辱母杀人案”即于欢案的判决结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法学界的关注,该案件涉及到的正当防卫认定问题再次引发了有关连续2 年多......
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允许人们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或制止不法行为。然而,在实践中,如何界定正当防卫的界限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2017年的“辱母杀人案”即于欢案的判决结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法学界的关注,该案件涉及到的正当防卫认定问题再次引发了有关连续2 年多以来,我国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和适用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202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中,明确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在办理涉正当防卫案件时要切实贯彻谦抑原则,依法准确认定正当防卫,这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
于欢案发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引起的暴力催债事件中。2016年4月14日,苏银霞(于欢的母亲)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而被多名讨债者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侮辱。在此过程中,其子于欢为了解救母亲而持刀刺伤了数名讨债者,造成一死三伤的结果。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后经上诉,二审法院改判有期徒刑五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同时,第二款还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此可见,正当防卫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以下几点要素:
于欢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案中,讨债者在追索债务过程中使用了极端的手段,包括限制苏银霞的人身自由以及对其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这些行为显然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于欢在看到母亲受到十余名讨债者的围困和凌辱之后,情绪激动之下用水果刀捅向了数名讨债者。其行为虽然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可以从情理上理解为一个儿子在紧急情况下试图保护母亲的合理反应。
案发当时,讨债者们已经长时间地控制了苏银霞并在现场实施了多种形式的非法行为。因此,可以认为于欢的防卫行为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的。
这是本案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有人认为,即使于欢的行为是为了保护母亲,但其使用的暴力手段过于激烈,导致了一人死亡和多人受伤,超过了合理的防卫限度。另一些人则主张,考虑到当时的紧张气氛和于欢的情绪状态,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并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于欢案的争议点和正当防卫的界限,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类似的案例以及最新的司法解释:
2018年8月27日晚,江苏昆山的刘海龙驾驶宝马车违规变道撞上了一辆电动车,随后双方发生争执,刘海龙从车上拿出砍刀攻击骑车的于海明。在打斗过程中,刘海龙不慎将刀掉落被于海明捡起反击,最终刘海龙死亡。昆山市公安局和检察院均认为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案件的裁决体现了对于欢案所反映出的正当防卫问题的回应,即强调防卫人在面对紧迫危险时的合法权益。
2018年2月,福州市晋安区的赵宇听到邻居呼救声后介入一起入室施暴事件,在与施暴人李某扭打过程中致使李某重伤二级。公安机关最初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了赵宇,但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福州市检察院最终确认了赵宇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予起诉。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是第三方介入他人的冲突,只要目的是为了阻止犯罪或非法行为,也可以构成正当防卫。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案例,其中明确指出要严格把握防卫过当的条件,既要防止“一刀切的死板教条主义”,也要注意不能放纵“假想防卫”及滥用防卫权的情形。这为司法实务界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标准,即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因素,而不是简单套用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作为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边界的确立需要在个案中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于欢案的判决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司法体系对于正当防卫认定的谨慎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对于此类案件的审理也将越来越注重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类似案件的公正裁决,同时也希望能够在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以便更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安全。
热门标签